首页>>法治资讯>>法治资讯
法治资讯

法治资讯

民法典检说:民事权利保护有保质期吗?

时间:2024-09-24 21:42 作者:佚名 【转载】

东莞石龙律师获悉

介绍

民法典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,在民法典慈母般的眼光里,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。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,增强全民法制意识”的要求,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打造了“民法检察说”微信法制教育平台,从人的生活与民法典的关系出发,通过检察官讲解、案例解读,让民法典走进百姓、走进百姓心中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期盼,努力践行为民服务的检察精神。

●每期一个问题●

民权保障有“保质期”吗?

案件

2019年5月1日,小张做生意缺钱,便向好友小赵借了10万元,并开具了借条。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为六个月,还款日为2019年10月31日。约定的还款日到了,小赵碍于朋友的面子,便没有主动找小张还钱。后来小赵出去做项目,再也没来得及找小张要钱。2022年12月31日,小赵拿着借条找小张催促他还款,但小张以各种理由拒绝还款。无奈之下,2023年1月5日,小赵将小张告上地方法院,要求小张偿还借款。

小赵能否通过诉讼拿回贷款?对此,各方观点不一。

第一的

小张有钱不想还,我想小赵也不会还钱吧。

第二

小赵可以把贷款要回来,因为他有借条,而且也确实借了钱,所以没有问题。

听说法律好像有诉讼时效,过了诉讼时效的话,钱可能就拿不回来了。

男人

不一定,只要小张愿意还钱,就没有问题。

那么,如果已经过了诉讼时效,小赵还能提起诉讼吗?

我们来听听检察官怎么说!

检察官的答复

检察官

诉讼时效是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。超过诉讼时效,权利人的起诉权利不受影响,但影响胜诉权利。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,权利人提出请求,经过审理、调查,权利人有相应事实和法律依据的,法院将判决权利人胜诉。义务人不履行法院判决确定的义务的,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法定诉讼时效期满后,权利人行使请求权,义务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,认为没有中止、中断或者延长的理由的,法院不再保护。本案中,如果在庭审中小张提出已过诉讼时效抗辩,法院认为没有中止、中断或者延长的理由,会判决驳回小赵的诉讼;如果小张没有提出已过诉讼时效抗辩,或者法院认为有中止、中断或者延长的理由,法院可以判决让小张履行还款义务。

温馨提示

民事维权是有“保质期”的,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切身权益,行使民事维权时一定要注意诉讼时效!还要注意的是,诉讼过程中,对方当事人不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,视为其自动放弃权利,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。

相关法律规定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,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。法律另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

诉讼时效期间,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,自义务人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。法律另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但是,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,人民法院不予保护。特殊情况下,经权利人申请,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延长。

第一百八十九条 当事人对同一债务约定分期履行的,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债务到期日起计算。

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,债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债务抗辩。

债务人同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,不得以已过诉讼时效为由抗辩;债务人已经主动履行的,不得请求返还。

第一百九十三条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。

第一百九十四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,因下列障碍,不能行使请求权的,诉讼时效中止:

(一)不可抗力;

(2)无民事行为能力人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没有法定代表人,或者法定代表人死亡、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丧失代表权的;

(三)继承开始后,尚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的;

(四)债权人被债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;

(五)其他妨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障碍。

诉讼时效中止的原因消除后,自六个月起,诉讼时效届满。

《民法典》第195条规定,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诉讼时效中断,从有关程序中断或者终止时起,诉讼时效重新计算:

(1)债权人向债务人提出履行债务的请求;

(2)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;

(3)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;

(四)其他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情形。

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诉讼请求,不受诉讼时效规定的限制:

(1)请求停止侵害、排除干扰、消除危险;

(2)不动产权利人或者已经登记的动产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的;

(3)请求支付抚养费、赡养费或者抚养费的;

(四)其他依法不需要经过诉讼时效的诉讼请求。

第一百九十七条 诉讼时效的期间、计算方式以及中止、中断的事由,由法律规定,当事人的约定无效。

当事人事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行为无效。

出品方:北京市检察院第三分院

来源:第五检察院

石龙镇律师?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,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,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。
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