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石龙律师网-知名律师胡正东竭诚为您服务 http://www.shilonglsh.com 石龙律师事务所 免费法律咨询
|
经典案例
经典案例
从执行者的三重境界谈执行力的修炼提高
今年是市委市政府明确的“作风建设提升年”,无锡两级法院积极贯彻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,正在为推进全市法院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。
谈到作风建设,就不得不提“执行力”。这个热门词汇最早出现于企业管理领域,如今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和运用。这里的“执行”不是司法审判意义上的“执行”,而是履行责任、施行命令、实现意图的统称。机关工作强调执行,重在执行,提升执行力是机关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。执行力是机关干部的核心能力,机关干部的成长本质上就是执行力的积累和增长。笔者认为,作为一名执行者,机关干部的成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,即三重境界。
第一重境界——自发境界
诗曰: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
佛曰:看山山,看水水。
道曰:有为而妄为。
这 一阶段的执行者首先是自发自觉的。他们有主动作为的意识,但由于认识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欠缺,往往会有劲使不到刃上,忙活赶不到点上。这就好比刚进机关 的年轻人,方向找到了,目标明确了,但还缺乏经验;斗志昂扬了,热情高涨了,但还不够坚韧。这类执行者初窥门境,但还没摸着门道,属于可造之才,急需实践 磨砺。
第二重境界——自我境界
诗曰: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
佛曰:看山不山,看水不水。
道曰:有所为而有所不为。
经 过第一重历练的执行者,只要勤于学习,善于总结,不断提高便能登堂入室,进入第二重境界。这一阶段的执行者具备了相当的经验和素质,能够主动而有效地作 为,合理分配时间精力,重点突出,条理清晰,在工作中能够比较自如地把握自己。谋工作有思路,看问题有深度,抓落实有力度。他们存在的不足是,容易陷入具 体事务,无法做到举重若轻、挥洒自如,气魄和底蕴上还不足以驾驭全局。
第三重境界——自然境界
诗曰: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佛曰:看山还山,看水还水。
道曰:无所为而无所不为。
这里的“无所为”并不是指“什么都不做”,而是不“妄为”的意思。具体可理解为,蓄势待发,伺机而动,不为则已,为之必成。只要给定目标,提供舞台,他们就能回馈惊喜,甚至创造奇迹。这类执行者已臻“道法自然”的最高境界,看似随意而为,实则智珠在握,看似无所作为,实则无所不能;驾驭全局,轻松自如,攻坚克难,如履平地。
许多人都有“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到最好”的雄心。实际做得怎样,全看个人修为。执行力的修炼本质上离不开心智的磨砺,只有摒弃三种不良心态,拥抱三种优秀品质,才能踏上通向顶峰的阶梯。
摒弃:
——“没功劳也有苦劳”的自我安慰心理。执行重在结果,是以“成败论英雄”。实现的途径可以有万千条,但既定的目标必须做到,不要为失误找任何借口。
——“没办法,没希望”的自抱自弃心理。坚信“办法总比问题多”,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失去信心,只要不放弃,办法总会有的。
——“没挑战,没意思”的自傲自矜心理。不要以为只有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才是智士能人的本色,说到“执行”,就联想到“跑腿”,自我感觉马上低人一等。这是对“执行”的误读。一令一行、“算盘珠子,拨一拨,动一动”还不能称之为“执行”,充其量只能算“操作”。执行是一个系统过程,包含了沟通协调、组织策划、布置实施等多个环节。执行力是一种集成力,是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。正确看待“执行”,就必须放平好高骛远的浮躁心态,充分认识到执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,认识到“执行同样有创新”。
拥抱:
——忠诚。忠于职守,忠于使命。为了完成任务,甘于牺牲奉献。
——果敢。果断坚忍,敢作敢当。临危不乱,勇挑重担,敢于承担责任。
——勤奋。勤于学习,勤于积累。以全面深入地学习,进行全面、超前的能力储备。从书本上学,向身边人学,在实践中学,通过不断“充电”,时刻做好能当大任的准备。
这里,特别要强调“忠诚”和“果敢”。其实,很多优秀的执行者已具备了不俗的实力,之所以还达不到“最好”,就差在一个“忠”字和一个“敢”字上,关键时刻,“豁”不出去,瞻前顾后,踌躇不前,是阻碍他们飞跃的桎梏。下面就举两个例子。
一 个来自畅销书《致加西亚的信》。故事是这样的,美西战争期间,美国要跟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。但加西亚将军在古巴丛林里,没人知道确切地点。 经过斟酌,送信的任务最终被交给了一个叫罗文的人。罗文没有推辞也没有提任何条件,他把信装在一个油布制的口袋里封好,吊在胸口,划着一条小船,于四天后 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,消逝于丛林中,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,从古巴岛那一边出来,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,把信交给了加西亚。罗文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,而 是美利坚的命运、整个民族的希望。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,主要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:忠诚、敬业、勤奋,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 面。
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外交使节——创下了“一人灭一国”神话的王玄策的故事。据史书记载,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,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摩揭陀国。适逢 该国发生政变,上台的新国王悍然派兵伏击使团。结果,除王玄策和副手寻机逃脱外,使团成员全部遇难。大难不死的王玄策,并没有就此回国复命。他以大唐使节 的名义,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临近的唐朝藩属国借兵。孤身一人领着借来的军队以少胜多,连战连捷,不仅有效控制了摩揭陀国大片领土,还活捉了叛乱的国王。 应了汉朝大将陈汤那句名言:“示明万里之内,犯我强汉者,虽远必诛!”王玄策敢于临机专断,大胆借兵,已属难能可贵,最不可思义的是,居然领着借来的兵马,成功平灭了叛乱,其卓越的胆略和全面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。从他个人来说,这只是一次传奇般的冒险,但对国家和民族来说,捍卫的是尊严,彰显的是汉唐雄风、中华气韵。
大多数执行者,或许永远也得不到命运之神如对王、罗二人般的“青睐”。但在平凡的岗位上,在琐碎的工作中,依然会有需要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。是选择忠诚地坚守,还是选择无奈地放弃;是选择勇敢地担当,还是选择怯懦地逃避。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课题。